今年中青赛从3月开赛至12月底,共设18个年龄组,从小学男女组U8起,到男子U19、女子U18、女子甲B联赛,共设18个年龄组。第二届中青赛共计2101场比赛(初中以上年龄组全国总决赛),比第一届增加45.6%。全国赛阶段参赛队伍484支,运动员10584人,队伍数量和运动员人数均有所增加。
图片来自中国足协官网
“中青赛面向全体青少年开放,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加比赛、展示自己。”中青赛办公室主任、中国足协主席宋凯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我国足球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足,还需要长期努力,但一年比一年好,每年踢足球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这就是希望。”
联赛体系日趋完善,香港、澳门球队首次参赛。
中青赛的举办,为选手提供了成长平台,也体现了主办方对于在全国范围内推进青少年赛事体系建设,从而普及全民、培养精英的深切考虑。
以国际足联、欧足联为青少年举办的世界杯、欧洲杯为例,主要目的在于鼓励各国、各地区会员协会为适龄球员形成稳定的联赛架构,畅通从全民普及到精英培养的上升通道,保证后备力量的源源不断供给,将球星、强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同样,中青赛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也需要构建完善的地方赛制,因为人才库就在当地,一定年龄段的队伍要想进入中青赛,必须先通过地方预赛,两大赛制的“对接”正是主办方希望看到的。
图片来自中国足协官网
据介绍,本次中青赛共有24个地方竞赛办公室组织举办小学年龄段比赛;共有30个地方竞赛办公室组织举办初中年龄段U13组预选赛,共有280支球队参赛,5816名球员参赛……重庆、上海等地开展了多轮、长时间的地方联赛,取得了良好成绩。
主办方正考虑将男子U13、U15全国总决赛的参赛名额分配标准由“是否有地方比赛”改为“地方比赛水平如何”,希望通过政策引导地方政府为初中年龄段的青少年设立主客场、长周期、稳定的赛制比赛,缓解“12岁退役”现象,让更多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就能踢上足球。
随着参赛规模扩大,今年香港、澳门两地球队首次参赛,U13和澳门U15队分别在沈阳和平和河北香河参加全国总决赛,与内地选手同场竞技,互相学习,增进友谊。
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关注“12岁退休”现象
中青赛的宗旨之一,就是打破体育、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壁垒。那么,当专业俱乐部梯队、专业体校队、校园足球队、社会培训机构同场竞技时,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趋势?三者之间,好苗子能否顺利发展?
记者从中青办了解到,主办方通过今年各年龄段参赛类别统计发现,男子U13年龄段,前12支球队中只有3支专业俱乐部,占比25%,学校、青训机构、体校等占比75%;男子U15年龄段,前12支球队中只有2支校队,占比75%;男子U17年龄段,前16支球队中俱乐部和学校各占一半左右。
图片来自中国足协青少年足球官方社交媒体
分析显示,在U13年龄段,由八人制转为十一人制后,学校和社会青训机构竞争力较强,专业俱乐部竞争力不明显。但初二、初三阶段,受升学考试、训练时间等影响,校队竞争力明显下降。高中年龄段,随着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发育和对足球认识的加深,一些聘请高水平教练的校队竞技水平不俗,专业俱乐部在高中年龄段也没有把校队甩在身后。这体现了体教融合、坚持文化教育与专业培训并重的积极成效。
“我们也想过,如果初八、初三的校队球员也能进行高水平的训练和比赛,等到他们15岁时,是不是会有更多优秀的青少年人才可供选择?这也是下一步值得研究和梳理的问题。”中国青少年锦标赛办公室执行秘书长乔代虎说。
中青赛平台搭建后,球员们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从足协到俱乐部、校园、青训机构,都在通过比赛发掘和选拔优秀人才,不断建设和完善人才库。一些球队的出色表现也引人瞩目。比如首届中青赛女子U17组冠军济南历城二中女子足球队夺得2023年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冠军。由中青赛U15组冠亚军组成的国家集训队在2023年9月的东亚杯青年锦标赛中夺冠。
7月28日,济南历城二中女子足球队捧起2023年世界室内足球锦标赛冠军奖杯。新华社记者霍菁摄
在球员培养方面,一个发展思路是建立校园足球和职业俱乐部梯队之间的平台和通道,让好的苗子能够进入梯队接受更加专业的训练和提升。比如双方可以建立定期的才艺展示平台,合作建设训练营、青训中心,让俱乐部的球探和教练能够发现并愿意培养在校园足球中表现优秀的孩子。
主办方也希望借赛事之力,推动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发展。中国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足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袁永清表示:“我们希望俱乐部和学校加强合作,俱乐部提供更多专业教练资源,学校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保障,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文化教育与专业训练并重,这才是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重庆市青训八中、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龙卷风队就是很好的例子。俱乐部、协会为学校提供高水平的教练资源,学校为孩子们提供教育保障,促进全面发展。
谈及困扰中国足球发展的“12岁退役”现象,他表示,这需要教育、体育部门和足协系统性解决,通过制度设计打消球员和家长的顾虑。“我们希望通过中青赛长期、稳定、可持续的举办,不断夯实青少年足球文化,不断获得社会认可,特别是球员和家长的认可,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那么更多的孩子能够在初中继续自己的足球生涯,甚至延伸到高中、大学。这样的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值得期待。”
保持热情,更新理念来筹集资金
两届赛事举办以来,比赛质量逐渐提升,但在球迷们更为关注的成年国家队中,恐压、节奏慢、“回传+长传无效”等技术问题仍然存在。因此,球员在青少年时期学会判别战术场景、理解比赛原理很重要,这有助于他们在日后更激烈的对抗中做出正确决策。
本次中青赛上,一些青训教练也在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比如不少球队坚持从后场组织进攻,尽量保持控球权,注重快节奏的转换(山东泰山、郑州久中等),这些球队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图片来自中国足协官网
主办方通过教练员研讨会、青训大纲宣讲、问卷调查等形式向教练员们传递了中国足球的青训理念,如球员培养的“五环”模型(技战术、体能、心理、社交)、青少年比赛、训练与执教理念等。不少教练员通过活动过程中的知识传递,对球员训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国足协A级教练员培训班主讲教师戴振鹏表示:“我们希望每一位青训教练员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带领孩子们在青少年时期赢得一场比赛或一个冠军,而是帮助这些孩子保持对足球的热爱,并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未来取得进步。”
随着办赛经验的积累,主办方也看到了不足和问题。比如,地方竞赛办工作协同不够,普遍反映成员单位沟通不畅、配合程度低;组织青少年比赛时间不够,教体部门和足协各自举办多项比赛,需要取得成绩的球队不得不“换马甲”参加不同的比赛;地方比赛参赛队伍少,参与积极性不高;资金支持不足,缺乏场地租赁、医疗保障等专项资金,难以建立长期稳定、多层次的周末主客场联赛体系。
图片来自中国足协官网
展望第三届赛事,主办方表示,将通过凝聚共识、完善沟通机制、统筹各项赛事安排、加强裁判员培训、规范教练员行为、打造品牌等方式,逐步解决影响赛事运行的困难。
据了解,赛事资金主要由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出资以及中国足协自筹资金。下一步,主办方希望进一步探索政府与市场两条路径,如由教育部门、体育部门、足协共同筹措赛事资金,对各自系统的参赛队伍和承办方给予一定的资金引导资金,保障地方赛事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此外,三方也需要利用各自优势,不断扩大赛事关注度和影响力,吸引市场加入赛事,分担资金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