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6年篮球被引入奥运会以来,其冠军一直被美国人垄断。由于奥运会长期坚持“业余主义”原则,美国人对自己的篮球实力有绝对的自信,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之前,美国每届奥运会都派出大学生球员参赛。但即便只是一支大学生球队,其他国家也难以撼动美国篮球的王者地位。从1936年到1968年,美国篮球队包揽了全部7枚奥运会金牌,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开始前,更是保持着63胜的战绩,其统治力丝毫不逊于后来的“梦之队”。1960年夺冠的美国大学生队是“业余篮球”时代美国最伟大的国家篮球队。这支美国大学生队在2010年与著名的美国“梦之队”一起入选奈史密斯名人堂。 其中队中的杰里·韦斯特、奥斯卡·罗伯逊、杰里·卢卡斯、沃尔特·贝拉米等4名球员也都是名人堂成员,足见当时美国大学篮球的实力。
相较于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篮球,苏联篮球直到二战后才参加世界锦标赛,但他们一亮相便引起轰动,分别在1947年和1951年夺得欧锦赛冠军,成为欧洲最强球队。1952年,苏联男篮首次参加奥运会,预赛三战全胜,复赛中与美国分在同一小组。两队首战以美国队86比58的比分轻松取胜而告终。苏联队在随后的比赛中重整旗鼓,接连击败世界冠军巴西队和智利队,闯入半决赛险胜乌拉圭队,并最终在决赛中获得向美国队复仇的机会。
1952 年奥运会男篮决赛是一场荒唐的比赛。由于当时还没有引入 24 秒进攻规则,美国队在领先后控制球并推迟投篮,让时间慢慢耗尽。苏联队对此毫无办法。美国队与苏联队在奥运会篮球赛场上的首次交锋,以美国队毫无悬念地获胜而告终,尽管比分很低——美国队以 36 比 25 击败了苏联队。
此后的五届奥运会,苏联队几乎战胜了除美国队之外的所有对手,但始终没能战胜美国队,每次和美国队交手,都是以十几二十分的巨大分差落败。1952年至1968年,苏联男篮在奥运会上共获得3枚银牌、1枚铜牌,6次败给美国队。
复仇:苏联篮球的崛起
在屡战屡败之后,苏联队一直在总结经验,提升实力,努力缩小与美国篮球的差距。1959年和1963年,苏联男篮在世锦赛上两次战胜美国队。虽然参加世锦赛的美国队实力不如参加奥运会的大学生球员,但这也说明美国篮球并非不可战胜的神话。1967年世锦赛,苏联队首次成为世界冠军。
1961年开始担任苏联国家队主教练的戈梅利斯基被誉为“苏联篮球教父”,是20世纪60年代苏联篮球水平迅速提升的最大功臣。他慧眼识人,将谢尔盖·别洛夫、保劳斯卡斯、沃尔诺夫等优秀球员招入国家队,这些球员成为20世纪60、70年代苏联篮球的中流砥柱。司职得分后卫的谢尔盖·别洛夫是苏联的顶级球星,带领苏联队夺得奥运会冠军、世界冠军、欧洲冠军,是当时公认的世界上最好的非美裔篮球运动员,他的实力甚至让傲慢的美国人也不得不佩服。1992年,谢尔盖·别洛夫入选美国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 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美国籍球员,也是唯一一位从未在NBA打过球的名人堂球员。
就在戈梅利斯基备战1972年奥运会时,一场意外击碎了他的梦想。随着以巴冲突加剧,苏联与以色列外交关系迅速恶化,身为犹太人的戈梅利斯基也受牵连其中。由于担心他借出国参赛之机叛逃苏联,苏联篮协在苏联队参加1971年欧锦赛前夕解除了戈梅利斯基主教练职务,由列宁格勒队主教练康德拉申接替。康德拉申的名气和荣誉虽然不如戈梅利斯基,但他是一个非常狡猾、灵活的战略家,善于带领实力比对手弱的球队出奇制胜。
新教练从俱乐部里招募了一位不满20岁的年轻中锋进国家队,他的名字叫亚历山大·别洛夫,他和大名鼎鼎的谢尔盖·别洛夫毫无血缘关系,但小别洛夫的篮球天赋丝毫不逊于大个子别洛夫,他很快就成为了国家队的主力中锋。
1972年奥运会,康德拉申选拔了12名苏联男篮精英——4号波利沃达、5号保劳斯卡斯、6号萨坎杰利泽、7号扎尔穆哈梅多夫、8号博罗舍夫、9号叶杰什科、10号谢尔盖别洛夫、11号科尔基亚、12号德沃尔内、13号沃尔诺夫、14号亚历山大别洛夫和15号科瓦连科。其中,老将沃尔诺夫参加过3届奥运会,获得2银1铜。他已退出国家队两年,应主教练之邀第四次归队参加奥运会。他的实力和经验,确实为苏联的奥运之旅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这支当时“最强”的苏联国家队,打出了前所未有的实力和气势,预赛7战全胜。 除对阵南斯拉夫队外,其余比赛胜率均在两位数,半决赛中,苏联队又战胜了古巴队,最终在决赛中与老对手美国队相遇。
1972年奥运会上获得冠军的12名苏联男篮队员合影:后排从左至右依次为:扎尔穆哈梅多夫、沃尔诺夫、波利沃达、科瓦连科、亚历山大·别洛夫、德沃尔内、博罗舍夫;前排从左至右依次为:保劳斯卡斯、科尔基亚、萨坎杰利泽、叶杰什科、谢尔盖·别洛夫。
苏联篮球是如何打败美国篮球的?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保持着奥运会63连胜的美国大学生队虽然阵容不是最强的,但实力依然无人能敌。美苏决赛异常激烈,双方都拼尽全力,争取每一个进球、每一个分数。
趁着美国队还未站稳脚跟,苏联队开局就占据了领先优势,一度取得10分的领先优势,上半场结束以26比21领先。下半场,美国队一改以往求稳的策略,开始加快进攻节奏,也加大了防守力度。苏联队对此很不适应,自身的失误明显增多,比分上的优势被一点一点蚕食。然而直到比赛结束前10秒,苏联队还在苦苦维持领先,苏联队在一次关键进攻中均未得分,美国队抢到篮板后,立即突破,道格·柯林斯尝试上篮得分,苏联队6号萨坎德利泽慌乱中将柯林斯拉倒,美国队获得两次罚球机会。此时比赛仅剩3秒,苏联队49比48领先。
科林斯第一次罚球命中,苏联主教练康德拉辛向技术台请求暂停,布置苏联队最后三秒的进攻战术,但暂停并未执行。科林斯第二次罚球稳稳命中,美国队50比49领先1分,留给苏联的时间只剩下3秒。康德拉辛请求的暂停还是没有到来,苏联球员要决定如何打好这一击关键球。苏联队后场发球,谢尔盖·别洛夫刚接到球,裁判便从梦中惊醒,暂停了比赛,给了苏联暂停的机会。此时,只剩下1秒多的时间了。暂停过后,球员们回到场上,计时器显示还只剩下1秒。苏联球员什么都顾不上,要拼最后一分钟。球从苏联队底线直接发到美国队篮下,但等待在那里的队友却没有接到球。 这时,终场哨声响起,美国队开始激动地庆祝胜利,因为他们非常确定自己仍然是胜利者,但是,他们高兴得太早了。
在苏联队第一次进攻失败后,美国队员欣喜若狂地庆祝胜利,但是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
苏联队似乎已经接受了最后时刻的失利,没有抱怨。无论胜败,这都是苏联队在奥运会上对美国队的最好表现。然而,在美国队欢呼雀跃的时候,篮球界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站了出来,做出了改变比赛结果的决定。这个人就是国际篮联秘书长威廉·琼斯!
作为国际篮联的负责人,琼斯一直致力于扩大篮球运动的国际影响力,因此他不喜欢美国人称霸,希望其他国家能够打倒美国男篮,只有竞争才能让篮球运动更有吸引力。
琼斯阻止了美国人的庆祝,并要求裁判重新开始比赛,并将时间调回3秒——也就是科林斯罚球后剩下的时间。他的理由是:苏联队在科林斯罚球时已经向技术台申请了暂停,但场上噪音太大,技术台没听见,所以暂停后还剩1秒是错误的设定,比赛必须重新开始,而且必须再打3秒。虽然琼斯不一定有权力向裁判提出这样的要求,但他在篮球界的地位和话语权毕竟不容置疑,巴西和保加利亚两名裁判全部接受了琼斯的命令。
美国队自然不同意琼斯的决定,球员们准备离场,拒绝重赛。但美国队助理教练阻止了球员们的反击,并告诉球员们琼斯警告过他,如果美国队不重赛,就视为弃权,直接判为失败者。美国球员们继续留在球场上,但注意力已经不在比赛上了。死里逃生的苏联队绝对不愿意放弃这最后的机会,但谁该来拍下决定球队命运的最后一球呢?
从比赛中的表现来看,头号球星谢尔盖·别洛夫无疑是最有信心拿下这球的球员,他在决赛前39分57秒内17投8中,拿下20分,几乎占到了苏联队总得分的一半。美国人当然知道谢尔盖·别洛夫的实力有多强,一定会限制住谢尔盖·别洛夫,不会轻易给他舒服的出手机会。康德拉申出人意料地让队中另一位年仅21岁的别洛夫亚历山大解决了比赛。
一番折腾之后,两队球员都回到了场上,但美国队对于苏联队的最后一攻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没有派出队内最高的球员去干扰苏联队的发球。在底线发球的耶杰什科拼尽全力将球传出,篮球如彩虹般飞向美国队的篮筐,一个高大的红衣身影早已等候在那里。虽然身边有两名美国防守队员,但红衣巨人还是压倒了对手,长臂稳稳接住飞来的篮球,跳起,上篮得手。球击中篮板,落入篮筐。与此同时,终场哨声响起,比赛结束。此前手感不佳的小将亚历山大·别洛夫全场11投仅2中,但关键时刻他最后的压哨将最终比分定格在51比50,胜者成为苏联。
亚历山大·别洛夫打进致胜一球的那一刻。上帝派亚历山大来拯救苏联男篮,却残忍地带走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1978年10月3日,这位苏联队的英雄因罕见疾病去世,年仅26岁。
苏联笑到了最后
奥运七连冠、63连胜的辉煌在这场巨大的变故后烟消云散。美国队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个结果,他们向裁判委员会提出了申诉。裁判委员会的五名委员分别来自匈牙利、古巴、波兰、意大利和波多黎各,后两位支持美国队的申诉,前三位不同意。申诉最终被驳回。
这届奥运会篮球赛的冠军是苏联,亚军是美国,季军是古巴。美国队拒绝承认结果,也拒绝接受本该颁给他们的银牌。因此,这些奖牌至今还珍藏在瑞士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里,静静地等待主人的归来,但这几位美国选手直到去世也没有把银牌带回家,也没有让他们的家人和后代认领。
美国人坚持认为苏联的胜利是不公平的,但苏联人,甚至现在的俄罗斯人,都不这么认为。例如,后卫埃德什科在 2002 年 ESPN 纪录片《体育的百年》中从未软化自己的立场,他投出了本垒打传球,为亚历山大·别洛夫的压哨球奠定了基础。在那部节目中,埃德什科批评美国球员拒绝承认失败。“美国人很沮丧,但这是不对的。那是冷战,美国人对国家有一种天生的自豪感和热爱,这让他们很难接受失败。他们不想失去任何东西,尤其是篮球。”在一部名为《3 秒夺金》的纪录片中,谢尔盖·别洛夫说,他一直觉得美国球员不承认胜利是不尊重的。当年获得金牌的 12 名苏联球员被视为民族英雄,至今仍受到同胞的尊重。俄罗斯人还将这场胜利视为他们国家体育史上最伟大的比赛之一。
美国队错过了赛后的颁奖仪式并拒绝接受奖牌,领奖台上只剩下冠军和季军队伍。
如果没有苏联男篮,美国“梦之队”是不是很难见到呢?
如果说1972年苏联的胜利只是“意外”或“运气”的话,那么1988年汉城奥运会半决赛上,苏联以82比76战胜了由全美国大学篮球界的精英组成的美国男篮,终于让傲慢的美国人低下了高傲的头颅,这是美国篮球在奥运会上第二次失败。
当时篮球教父戈梅尔斯基再次率队争夺奥运金牌,他率领拥有萨博尼斯、马修利奥尼斯、沃尔科夫、库尔提奈迪斯等优秀球员的“最强”苏联男篮夺得1988年奥运会冠军,在半决赛和决赛中分别击败美国队和南斯拉夫队。尤其是在苏美对抗中,欧洲顶级中锋萨博尼斯将美国队队长、90年代NBA顶级中锋之一的大卫罗宾逊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砍下28分的库尔提奈迪斯在美国队防守中势不可挡,马修利奥尼斯和沃尔科夫也表现出色。虽然比分差距只有6分,但美国人认为这是一场绝对的败仗。他们已经意识到,依靠大学生球员称霸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派出本国顶尖的篮球运动员,美国篮球的霸主地位才能维持下去。 于是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球迷终于有机会领略到所向披靡的“梦之队”的风采。
美国人还必须高度评价1988年苏联男篮对世界篮球发展的贡献。“历史上最重要的球队其实是1988年的苏联队。”体育史专家埃德尔曼说,“因为没有那支球队,我们就不会见证梦之队的诞生,也不会看到NBA球员在奥运会上比赛。”